关灯
护眼
字体:大中小
前面说过,这5%跟“偶然提醒”
相关。
但并不能代表这5%就是“偶然提醒”
。
下面就具体阐述这5%的记忆。
这就要从“心理动力学”
上来分析。
把心理问题转换为一种类似物理的方式上来,才能精确找到那5%。
还是上面那个例子:某人R,在单位上与人交流得不错,一般的负面评价他也能够接受。
但是当某天有个上司突然跟他说:“R这个人什么都好,在某些缺陷方面,也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。
就是……”
就是……后面省略的那些评价,是R无法应对的,只能选择逃避。
比如说,他会以为就是……后面,会说他这个人没男人气概,有点娘娘腔。
他这种先入为主,就是“偶然提醒”
的结果,说明在遥远的过去,这种负面评价被偶然提醒唤醒,使他难以接受,于是只能选择逃避。
但是,过了一段时间后,但竟然形成了自我批评的强迫,强迫批评自己娘娘腔。
为何明明逃避了负面评价,反而会染上负面评价?
这并不难解释。
如果一盆脏水朝你泼来,你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逃避,结果就会被脏水弄脏。
如果当时睁开眼睛去躲避或阻挡,反而不会弄脏。
再举个更形象的例子。
还是回到前面那个求爱不得的善良男子。
他本来对坏坏的男人是抗拒的,保持自己的善良。
但是因为他所爱的那个女孩喜欢坏坏的男人,他对坏的抵抗越发显得无力,最后在无形中选择放弃抵抗,自然染上了“坏”
的恶习。
正如那种俗话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
。
从心理动力的角度来说,就是弗洛伊德伊德所说的“爱的本能”
与“破坏(死亡)本能”
的天生对抗。
为了阻止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满足,“破坏本能”
总是与“爱的本能”
对抗的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